不知道大家对日本的印象如何呢?是礼貌,有秩序,高素质呢?还是固执,脆弱,压力大?对于日本文化,当然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理解,日本文化无疑是非常独特的一个存在。它的独特之处在何处呢?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报恩文化
无论走到哪里,「有恩必报」、「礼尚往来」都是一项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然而日本人对待施恩与报恩貌似又多了一层责任,一旦接受了他人恩惠就会竭尽全力去报恩,所以他们不会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一旦接受了,他一定要想方设法的不亏欠别人。恩情的重量在日本人眼里也变得重了起来,更像是一种负担。所以整个日本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在小心翼翼地避免让别人背负上一种恩情,他们希望自己的天平能够在欠恩和报恩之间保持平衡。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甚至有一条法律规定「遇到争端,无关者不得干预」,就是出于这种报恩文化的影响,避免他人因为帮忙而让人陷入必须报恩的负担之中。而在报答皇恩的方面,日本人的报恩文化就展现地淋漓尽致,可以说是无底线的报恩方式。在中国,我们经常说皇恩浩荡,但我们报答皇恩有一个起码的前提,就是皇帝必须是个明君,我们可以“忠”,但前提是你必须“仁”。而日本是把“忠”看得最重。所以,日本人报答天皇的恩情那可是毫无原则的,不管天皇值不值得效忠,一概不管。因此中国数千年间更迭了无数个王朝,一有暴君就被推翻,可日本却“万世一系”,无论天皇有无实权,精神领袖这一地位不可动摇。这也是报恩文化的一大体现。
热门文章
耻感文化
“耻”的意识被视为构成日本人精神的核心。这种观点来自社会人类学家本里迪克特,在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比较时,他把日本的文化定义为“耻感文化”。所谓耻感文化便是注重廉耻的一种文化心态。特征是在这种文化中人们非常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怎么议论。故其行为将被以诸多的外在社会因素和标准规范所制约、支配,即具有“耻感文化”特征的人多由别人左右着自己的行动。从另一个层面讲,在耻感文化下培育出来的人会缺乏自己的个人主张与个性,更多的心态是一种从众、少数服从多数。从众,集体主义也正是日本人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西方,“原罪”是绝对的伦理道德基准,成为人们行动的规范,而在日本,行动基于外在的耻辱感,并非出自内在性的规范。也就是说耻感文化不太讲究一件事本身的是非,而是看重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羞耻感。
日本人确实会压抑自己的天性,但归根结底是对名誉的重视,而不是出于心理扭曲。个人是如此,国家更是如此,从封建制度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西方国家用了近200年的时间来完成,而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却只用了短短20年。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从国土一片废墟、国民经济崩溃的谷底,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大国,也仅仅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耻”是日本人重要的精神动力。它时刻把自己置身于整个世界的范围中,要让世界来承认和认可它,并为这个目标而不懈努力。
当然耻感文化有利亦有弊,日本的耻感文化让日本人从众心理过强,倾向于抱团,不愿出头,害怕打破规则,加班文化就是其表现之一。而且耻感文化也导致日本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进而使自杀率升高。
精神内核:菊与刀
《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创作的文化人类学著作。书中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日本皇室家纹“菊”和象征武士身份的“刀”作为一组对比鲜明的矛盾的意象,从他者的角度对日本文化中看似矛盾的方方面面进行了阐释和解说,这部著作也是耻感文化的来源。《菊与刀》揭示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等)而这种异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的整个文化。
菊,代表日本民族谦逊,尚礼,好学,乐进等等,象征日本人对美好的向往,其中一点就表现在名誉上,名誉在日本人看来是一项比生命还要重要的事情。一个人没有了名誉,他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名誉就是人的灵魂,没有了灵魂,人只是一具行尸走肉。武士的刀,就是武士的灵魂。为了自己所追求的武士道精神,武士可谓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存在。武士刀是强大的,德川家康在历经几十年的忍辱负重之后,带领自己的手下结束了一百四十八年的战国时代,开创了近三百年的幕府统治。然而,德川地位之高时也仅是被明皇帝册封为“日本国王”。而整个日本的精神支柱,在于他们的天皇。天皇不一定是权力的制高点,但是天皇在民众心中却是最神圣的存在。
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力量。
推荐文章:
盘点日本文化中那些令人感到违和的事
不可不知的日本职场礼仪
谈一谈日本人所信奉的宗教观,神道?佛教?还是基督?
日本人好相处吗?揭秘日本人的性格特征